多数老师在实施某一教育手段后,总是期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,如果不是这样,接下来就可能对学生说出这样的话语:“我不是刚刚和你说过吗?”“你怎么总是不懂,我和你说过多少遍了!”“你为什么总是不改!”但是,就是这几句话,会让我们前面所做的一切都付之东流。 我不禁想起我用“三杯茶”让一位孩子改掉上课打瞌睡这一毛病的故事。 第一次发现他上课打盹,我给他冲了一杯茶,诚心诚意地说:“这几天是不是太累了,喝杯茶提提神就不会睡了。”结果,他一堂课没有睡。可一下课,他就又趴在了桌子上,像是习惯了似的。我取回了残茶,到办公室又给他重冲了一杯,上课前递给他,微笑着说:“再喝一杯试试,应该管用的。”说完,我去另一个班上课。下课后,从教室外我就发现,坐在第一排的他又趴在桌子上睡着了,还睡得很香。我伸手端过泡了两回的茶,他也被身边的同学推醒了。我微笑着说:“看来,你还需要第三杯茶。”说着,我就端起茶杯往办公室走,他紧紧地跟了出来,边走边说:“老师,真不好意思,我自己来吧……”到了办公室,我又为他冲了第三杯茶。之后,他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打瞌睡。 有的老师听了这个故事之后问我:“你是否想过,在第几杯茶时出现应有的效果?” 我的回答是:“没有,我根本没有想过要为他倒几杯茶才能达到我的教育目的。我只是想用一杯茶让他提神,从而能够十分精神地上课,那就够了。只是后来发生的比我想象的要好。” 他们问:“那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了?” 我面带微笑看着他们:“大家说是,那就是吧。其实,我们都知道那不是。” 他们又问:“如果不能取得教育效果,那么茶是不是白倒了?” 这时,我感到有点担心:难道倒一杯茶给孩子,就是白倒?我忽然更加清楚,为什么我的方法总是有效果,而他们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失败。 我不准备在文中继续提出所谓的爱心了,因为我从来就不觉得爱心是一个老师的标志,那只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应该拥有的素质而已,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大谈特谈的。 其实,在“三杯茶”的故事中,我最大的感受是,如果我们把它当作自己预设的教育手段,作为老师,我们能够坚持到第几杯? 我可以预测,很多时候,我们老师,总是在倒完第一杯茶的时候,没有看到效果,便会这样说:“你看,我都为你倒茶了,对你这么好,你怎么还是这样的呢?你真让我失望!”可能,这个时候,学生刚刚积累的感动就被这样的话语完全带走了。 或许在第二杯的时候,还会有老师这样说:“我可是从来没有这样过的,你看看,赶快把自己的不足改正了吧……”直接把自己的行动和效果功利地结合在一起。 当然,有的老师也这样问:“如果,他没有改变,你准备怎么做?” 我微笑着答:“怎么做,我不太清楚,但我总是会和他多多交流的。不论是倒茶,还是做其它的事,只要他需要,只要他喜欢,我就会帮忙的。” 写到这里,脑海里忽然很深刻地出现了一句自己强调过的话:“教育,到了终端,便是耐心了。”难道不是吗?
|